2022年4月6日-10日,国家开放大学培训中心面向300名来自全国妇联-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爱在开端”项目的专家、社区工作人员,举行了“游戏促发展”社区家庭游戏工作坊的系列直播活动。工作坊邀请5位国际专家分享了5场主题讲座,介绍0-6岁儿童早期发展与游戏的最新研究与经验。
主题讲座1:婴幼儿发展:所有的行为都是有意义的
美国埃里克森儿童研究生院资深讲师詹妮弗·罗西尼亚博士重点介绍了感知觉统合理论。幼儿的行为是神经系统接收感官信息并将其转化为反映的方式。人类一共有八个感知觉系统,包括五感、前庭觉和本体觉、机体觉/内脏觉。感知觉加工是一个包含感觉输入、定向、解读、整合和执行的复杂过程。当幼儿行为令人困惑或具有挑战性时,那是他们表达情绪困扰或试图满足需求的一种方式。罗西尼亚博士最后分享了促进感知觉加工的八个指导方针,目的是帮助幼儿形成自我调节能力以更好地享受生活。
主题讲座2:搭建舞台:设计高质量的婴幼儿教育环境
美国埃里克森儿童研究生院资深讲师伊丽莎白·安妮·泰特尔介绍了环境创设的要素与考虑事项,包括空间(嘈杂和安静、软硬隔断/边界、硬质与软质地面)、收纳(基于儿童的需求、少即是多)、动线等;划分不同区域的经验,包括婴儿艺术探索空间、感知区、运动区、安静空间、积木区、休憩或睡眠区、喂养与盥洗区,以及材料特点(开放性、可拆卸、可组合);以及教师担任的不同角色,包括观察者、确认者、玩伴、拓展者、发起者、示范者、记录着、评价者、管理者、教授者。
主题讲座3:在故事陪伴下成长
美国埃里克森儿童研究生院资深讲师玛丽‧海因斯-贝莉博士分享了以故事养育幼儿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用不同的方式给孩子讲“我的故事”。“我的故事”不必成书,可以是日常生活与孩子的互动(如语言、手势、声音、图像和动作);也可以是一首歌曲,鼓励孩子唱或随音乐晃动身体;还可以是手指游戏、手偶游戏等。亲子共读是分享“我的故事”的最好方式之一,但是需要注意:与婴幼儿共读时不要“贪心”,花点时间享受图画书的每一点精彩,通过有趣的交谈在故事和婴儿之间建立链接。
主题讲座4:前导数学概念和发展:婴幼儿数学世界的探究
美国埃里克森儿童研究生院陈杰琦博士分享了0-3岁幼儿数学概念和发展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0-3岁婴幼儿前导数学旨在数学化婴幼儿(0-3)的生活经验,发展他们的数学理解力,为他们奠定学前阶段(3-6)基础数学概念的发展。前导数学包括属性、比较、变化、规律四个内容以及不同年龄段(0-14个月、12-24个月、22-36个月)的发展轨迹。0-3岁婴幼儿数学的教学遵循CAIR原则(密切关注、用心应对),包括在一日生活的各环节中融入数学经验,成人与幼儿在日常生活和互动中随时交谈各类数学情景和问题。
主题讲座5:支持婴幼儿游戏:全纳性的环境、材料与互动
美国丹佛大学终身教授托妮‧琳达博士介绍了在社区育儿指导中心开展混龄游戏、针对特殊需求儿童的游戏以及家庭游戏的指导策略与实践经验。托妮‧琳达博士鼓励观察幼儿的游戏,建议针对不同的游戏目标提供适合不同年龄段幼儿探索、玩耍的游戏材料,同时鼓励同伴交流和成人参与;需重点关注有特殊需求婴幼儿的发展,视情况为婴幼儿提供支持性环境、调整游戏材料、引导婴幼儿游戏、改变与婴幼儿的沟通方式;最后分享了在家里开展游戏的策略,包括日常生活用品的运用、如何自制玩具等。
四川师范大学鄢超云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邱学青教授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陈学锋博士担任本次工作坊的主持人;美国埃里克森儿童发展研究生院国际项目主管张银娜博士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翻译郑娜女士担任现场翻译。
每场讲座设有20分钟左右的互动提问环节,参会者积极提问,与专家进行互动。本次工作坊系列直播活动的问卷结果如下:
1.满意度高。99.28%的参会人员认可本次工作坊活动,给出了满意的评价。
2.参与率高。83.58%的参与人员观看了至少4场以上的直播活动(共5场直播活动)。
3.实效性强。培训内容契合参会人员的实践需求,每场讲座内容的平均分均达到4.6以上(5分为满分)。
本次工作坊系列直播活动的回放只针对项目内部人员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