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在学、思、辨、悟中理解“学习故事” ——记贵阳市“学习故事”儿童观线上领学研修

发布时间:2020-11-04 19:08:55

“学习故事”是一套来自新西兰的、用叙事的方法对儿童的学习进行评价的形成性学习评价体系,它的理念和实践与《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有很多相通之处。例如:“学习故事”认为儿童是有能力、有自信的主动学习者;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是一个整体;儿童在与环境的有效互动中学习和发展;重视幼儿园和家庭及社区的密切合作等。新西兰“学习故事”对《指南》在幼儿园更有效地实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未标题-0.jpg


很多幼儿园老师在网上、刊物上学习过一些有关“学习故事”的文章,也听过“学习故事”的讲座,但往往是碎片化的。2020年7月,贵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充分利用国家开放大学培训中心“学习故事”专题线上课程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为了让参与学习的老师能深入理解“学习故事”的理念,市教科所利用QQ群开启了“学习故事”“领学”式研修。领学活动旨在帮助老师正确理解“学习故事”的课程理念,即儿童观、课程观、学习与发展观,在反思中建立起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之间的联结,并对指导教育实践产生积极影响。


未标题-1.jpg 


领学通过学、思、辨、悟让老师逐步达成同识。如:在关于儿童观的领学中,首先请老师们完成“学习故事”线上课程第一讲至第五讲内容的自学,然后通过一次线上研讨,强化老师对“学习故事”儿童观的认识,并通过视频案例《爬窗子》的具体分析,帮助老师感受到建立儿童形象对教师观察和理解儿童的重要性。这次研讨还反映出一些老师对“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这一儿童形象存在的质疑,于是领学团队针对这一儿童形象的不同观点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字辩论。下面让我们近距离地看一看此次辩论方式的领学过程,感受领学主持人智慧的引领、老师们活跃的思维碰撞。


 未标题-2.jpg


环节一:投票选择 亮明观点

主持人开门见山提问:新西兰“学习故事”的儿童形象是:儿童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那么,你相信孩子与生俱来就是这样的形象吗?请通过QQ投票助手作出“不相信”“相信”“中立”的选择。

通过投票结果的统计(相信82%,不相信3%,中立13%),主持人初步了解了老师们对“学习故事”儿童形象的认同度,但选择结果并不等同于真正的理解和认同,还需要通过引导老师们对自己的选择和观点举例论证来进一步说明。


图片9.png


环节二:说明理由  论证观点

领学主持人公布投票结果后,分别请选择“不相信”“中立”“相信”的老师举例说明自己作出选择的理由,并及时对老师们的观点进行了汇总和反馈。

领学者营造了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老师们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对“学习故事”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学习者形象的理解。三种不同选择背后的理由,真实反映出老师们原有的认知和对“学习故事”在线课程内容的不同理解水平,也为引发同伴互助式研讨奠定基础。


图片10.png


环节三:你听我说  互助共进

主持人总结分享老师们的观点后,发起对立观点的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驳倒对方观点。


1.选择“相信”的老师说服“不相信”的老师


*举例——我用事实说服你

案例一:孩子是天生的外交家。《指南》解读上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孩子在户外游戏时间,面对同伴强抢轮胎的问题,先后采用了直接表达诉求、告老师、轮流玩、交换玩等多种策略最终拿到了轮胎。孩子观察理解和判断交往情景并灵活应对的能力足以说明孩子天生就是天生的有能力的外交家。

案例二:孩子具有天生的方向辨认能力。我们同事家小区附近的建筑物以及周围环境的特征非常相似,我去过几次都还是不太记得路找不到门,可是我那3岁多的孩子带她去过一次同事家,第二次她就能够找到。

案例三:孩子具有天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曾经有这样一个实验,就是让孩子在一个台子上面爬。这个台子的后半部分是用透明玻璃做成的,一开始孩子爬得很大胆且速度很快,当她发现前面的路是透明的,孩子有些害怕随即停下继续往前爬的动作。孩子这样的反应,正说明孩子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她会预见和评估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孩子在沙发上爬着玩耍,当他在沙发边缘快要掉下的时候,他不会一下子就摔下去,而是用他的动作、表情来获得成人的帮助——孩子真是从一出生就是一个有能力的学习者和沟通者。

案例四:刚出生的婴幼儿自己学习吮吸。婴幼儿吮吸是怎么学习的?他并没有看到别人喝奶的样子,当成人拿奶瓶凑到他嘴里时,就会本能反应就会吮吸奶瓶。还有我家小朋友,她才一岁,当大人给她喂饭时,嘴边沾有米粒,她就会自觉地用手把米粒送进嘴里,大人并没有教她,也没有告诉她,就是她自我学习的表现。

案例五:孩子天生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曾经看到过一个实验,一个1岁多的孩子想从床上下到地板上,他脚够不到底,就往地上丢枕头来垫脚。她边试边扔,一直到枕头叠他的脚能够到的位置,才慢慢地爬下来。


未标题-3.jpg


*反问——引发双方辩证思考

老师们对选择“不相信”的老师观点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反问。

反问1:吸吮是不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不是以生俱来的呢?!这种能力需要模仿吗?需要受环境的影响吗?

反问2:我想问问不相信的老师,除了您教的知识以外,您的孩子就不会其它的吗?

反问3:孩子会用哭声来表达自己的需要——饿了、生病了、想要抱等等。难道你能说他不是有能力的沟通者吗?

反问4:学习的能力如果不是天生就具备的,那孩子又是在哪一个阶段才开始学习,才对周围事物有学习能力的呢?我们不能忽略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能力。


2.选择“中立“和“不相信”的老师说服“相信”的老师


*举例——我用事实说服你

理由一:我是中立立场。因为我觉得孩子一部分的能力是天生的,另一部分的能力是后天环境、经验等因素影响形成。而不是去绝对的相信或者是不相信,孩子是否天生就是一个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比如同一年龄段的幼儿,面对矛盾冲突时,有些幼儿解决问题能力强,但有些幼儿解决问题能力弱。那么为什么说儿童都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呢?

理由二:孩子们要通过经验来进行学习,比如,烫水,孩子要去摸,烫着了,下次不敢去了。所以不是天生的。

理由三:有些幼儿解决问题能力强,但有些幼儿解决问题能力弱。但是他们都有这种能力的,只是有强弱之分而已!

理由四:狼孩的故事主要表现的是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狼孩的故事正是说明孩子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因为在狼群,他学习适应狼群的生活,学习与狼群沟通,所以才生存下来。


*反问——引发双方辩证思考

反问1:刚出生的宝宝饿了或者不舒服了,会不会哭?!这种哭是不是一种传递,传递是不是一种沟通,难道这也需要受环境的影响吗?

反问2:哭笑等情绪表达是孩子与世界他人建构关系的一种方式,而得以吸引照料者的注意,为什么不是沟通呢?

反问3:一出生就会用哭,这样的一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但我认为这是一种本能的反应,比如动物,它们出生也会用一些手段和方法来从父母那里获得食物!但是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社会现象。那我们的教育是需要环境、物质等手段去支持孩子在这个环境当中去学习和成长的。就好比“狼孩”如果孩子天生都能具备这样的能力,为什么他会成为“狼孩”呢?

反问4:任何人自信是因为反复的练习和肯定才铸就的,孩子也是聪明的,在群体之间也能感知到自己和别人的不同和差距。没有别人的肯定何来自信?而没有引导和帮助又如何能学习?没有谁看了新的知识点多看几次就能学会,肯定也需要正确指导和学习。


*追问——引发新问题讨论

游敏老师的问题引发了大家新的讨——能力有强弱之分,能力弱还算有能力吗?

游敏老师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弱点的孩子就能说他是没有能力的学习者吗?

——有些幼儿解决问题能力强,但有些幼儿解决问题能力弱。但是他们都有这种能力的,只是有强弱之分而已!

——我想表达的是幼儿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有长处就一定有短板。不可能所有孩子的能力都是全方面发展的。

——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弱,应该是他的经验积累多少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她也是在学习和积累,也有这样的能力存在。

——这种说法我赞同,有个体差异,但是不管能力是强还是弱,他们都是有学习的能力的,对吧?

——那么在《骑小车》案例中,如果孩子是解决冲突矛盾能力弱的孩子,教师是保持沉默观察,让这部分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呢?还是引导孩子去学习解决问题的办法呢?

此环节采用辩论的方式旨在引导教师针对“学习故事”的学习者形象,展开合作探讨与思维碰撞,在互相肯定、反驳与证明过程中逐步得到统一结论。即授予教师研讨的主动权,通过同伴互助、彼此赋能,帮助教师辩证客观地理解“儿童形象”,建立正确的儿童观。从研讨记录来看,在争论中,选择“不相信”的教师逐步改变观念,表示相信孩子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和沟通者。如:老师们反思到:不能说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弱点的孩子就是没有能力的学习者;有些幼儿解决问题能力强,但有些幼儿解决问题能力弱,但是他们都有这种能力的,只是有强弱之分而已!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弱,与孩子在各个发展领域的能力积累、发展水平,思维能力、先期经验等各种先天、后天的因素都有关。我们提倡尊重孩子个体差异,我相信每个孩子与生俱来是有能力的学习者。狼孩的故事正是说明孩子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因为在狼群,他学习适应狼群的生活,学习与狼群沟通,所以才生存下来。


环节四:生成问题 “争论不休”

在老师们激烈的讨论中,领学者聚焦于大家关注的能力“强”和“弱”问题,引发了关于能力强和弱的标准讨论——什么是强?什么是弱?

领学者:大家的言论中,提到了“强”和“弱”,我有个疑问:什么是强?什么是弱?标准是什么?


观点一:强和弱是孩子对自我的对比

这里的强弱针对的是孩子,孩子是和自己比较,所以能力的强弱也是孩子相对于自己,比如吃饭,他小班很慢,中班变快了,他是和自己小班的时候比较,而不是和别人比较。


观点二:学习是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对比

——学习同一技能,有的孩子学得快,有的孩子学得慢,这就表现在孩子能力的不同,所以才有个体差异之说。

——强弱应该是对照《指南》的各年龄阶段的发展目标吧。能达到或者超前达到应该就叫强,反之会被认为较弱。

——强和弱我们可能是从遇到问题解决的态度,解决问题的方法、效果等来区分的,标准是成人而定的吧。

这一生成于本次教研的开放性问题研讨,目的不在于研究能力“强与弱”的标准,而在于使老师们在思考如何判断能力“强与弱”的思维碰撞中,促进其对儿童形象的共识达成,即儿童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


未标题-4.jpg


—结语—

本次领学新西兰“学习故事”,是当前我市贯彻《纲要》和《指南》精神,转变教师观念,推进学前教育课程改革,提升科学保教水平的又一次重要研修。如同相信儿童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一样,领学团队也相信老师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因此,领学式研修突出重在“领”,而非单向的传授。这次理解“学习故事”儿童观的辩论式教研,从设计到组织,领学者通过“授权”和“赋能”,支持老师们在层层推进的问题研讨中展开合作探讨与思维碰撞,在互相肯定、反驳与证明过程中得到统一结论。正是对老师观点和问题的尊重、开放的研讨氛围,和随机生成的话题研讨,激活每位教师的潜力,让每位教师都可以发出自己的专业声音,成为教研的主要参与者,在学、思、辨、悟中建构关于儿童观的自我认知。

 

作者:王艳 贵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选稿:谷文川 互联网教育中心

编辑:于乔 刘素娟

审校:董素娟


主办单位:国家开放大学培训中心
技术支持:北京网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安备案号:11010202009712

Copyright@2020 国家开放大学培训中心
ICP备案号:京ICP备16037372号-5
联系我们